西沙群岛位于海南岛东南200多海里,是亚洲通往东南亚的必航之路,战略地位十分重要。早在汉武帝时期,中国人就开发了西沙群岛。1951年8月15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声明:西沙群岛一向是中国领土。
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,南越仗着美国人撑腰,悍然侵占了西沙群岛的珊瑚岛等岛屿,持续骚扰附近海域和其它岛礁。
1974年1月18日,南越又增派三艘驱逐舰入侵我国领海,强占金银岛和甘泉岛。
是可忍,孰不可忍!
党中央决定,立即展开保卫西沙群岛作战行动。由叶剑英、邓小平直接指挥西沙海战。
19日上午时,南越海军打响了第一枪,我军开炮还击,西沙海战正式打响。
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,我方四艘舰艇全部受损,18人牺牲,67人负伤;南越方面损失更大,被击毙击伤117人,10号舰被击沉,其余1艘重伤,2艘轻伤,狼狈逃窜。我军险胜。
收到捷报,邓小平当机立断,决定乘胜收复被南越非法侵占的珊瑚、甘泉和金银三岛。失去海军支援的岛上南越守军,很快就全部缴枪当了俘虏,五星红旗再次插在了珊瑚、甘泉、金银三岛之上!
激战暂时停息,南越摆出报复姿态,派出6艘军舰驶向西沙群岛,另外又派两艘驱逐舰增援岘港,并下令该地区的海、陆、空三军全部进入战备,同时向美国请求支援。
形势愈发严峻,我中央军委紧急调东海舰队昆明舰、成都舰和衡阳舰3艘导弹护卫舰南下增援。
确定南下路线时,指挥部犯了难。当时台海关系紧张,1949年以来,解放军海军舰艇从东海到南海都是绕道进入太平洋,经过巴士海峡航行,路途远,用时长。而此次增援南海,救兵如救火,取道台湾海峡显然是最优路线。可就怕台湾方面趁机寻衅……
讨论来,讨论去,最终还是请示了毛主席,主席当即拍板:直接过台湾海峡。
1月22日17时30分,东海舰队的衡阳、昆明和成都三舰从福建沙埕港起航南下。
这是大陆军舰首次通过台湾海峡。据海军福建基地原政委黄铁须少将回忆,当时气氛非常紧张,为保障3艘护卫舰安全通过,东海舰队做了充分准备:海上,3舰编队在夜间穿越海峡,实行灯火管制,电报只收不发,前后主炮均炮弹上膛,随时准备战斗。岸上,组织32艘舰艇、多个岸炮和高炮营以及十多个观通站,沿台湾海峡警戒保障,严阵以待。
1月21日夜晚9时许,东海舰队3艘导弹护卫舰到达国民党控制的东引岛以东海域,正式进入台湾海峡。
不久,就遇到一支正在巡航的国民党海军“阳字”号驱逐舰编队,这支编队当即主动退向台湾海峡中线以东海域,似乎有意让出南下航路。
此时的东引岛,一点儿动静也没有,平日里台舰频繁出没的海域一片寂然。我军三艘战舰以每小时18海里的速度向马祖岛以东航行。
马祖岛是国民党重兵把守的岛屿,多年来,我军在这一区域与台湾炮战空战不断,1958年“金马炮战”、1966年马祖空战,都发生在这里。但是我们从不在这里与国民党海战,因为这里位于国民党势力中心,海战一起,北有东引,南有金门,东有台北,我军将四面受敌。
眼看着三艘战舰缓缓驶入马祖以东海域,船上岸上、指挥部司令部的官兵都捏了一把汗。
马祖岛同样静得出奇,没有任何反应。
凌晨3时许,三艘军舰顺利驶过金门,驶出台湾海峡。
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,默默感叹毛主席的英明。
东海援舰顺利通过台湾海峡,不仅鼓舞了士气,更震慑了敌人,中越双方兵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,中国海军占据了绝对优势。迫于形势,南越当局很快做出“避免下一步同中国作战”的决定,更大的战事消弭于无形。
西沙海战的胜利令我军上下欢欣鼓舞,毛主席“直接走台湾海峡”的决策则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。据总参情报部的同志讲,毛主席事后曾风趣地给出解释:蒋先生还是讲民族大义的。
有句经典台词:最了解你的往往不是你的朋友,而是你的敌人。用来形容毛泽东对蒋介石的认识,再合适不过。
蒋介石败逃台湾,天天喊“反攻大陆”。新中国成立后,共发生过三次台海危机。在此期间,人人都道蒋介石亲美反共,只有毛泽东,一开始就看出他不想分裂中国。
第一次台海危机发生在1950年,朝鲜战争爆发,美国派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。杜鲁门以共产党占领台湾,“将直接危及太平洋地区安全”为由,公开抛出了“台湾地位未定”论。
当时的蒋介石内心非常矛盾。从台湾的战略安全出发,他当然希望美国第七舰队长驻台湾海峡;但同时,他也看出美国人企图分裂中国的野心。
经过一番激烈的权衡思考,蒋介石授权国民党“外长”叶公超发表声明,一方面接受美国关于台湾防务的计划,另一方面明确表示:台湾是中国领土之一部分,仍为各国所公认,国民党接受美国防务计划,自不影响国民党维护中国领土完整之立场。
声明中着重强调:“台湾属于中国领土之一部分,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。”
毛泽东看到叶公超这个声明后说,蒋介石还有一点良心,不想分裂中国,不想成为千古罪人。
第二次台海危机发生在1955年。当时,美台签署了针对大陆的“共同防御条约”。为表示强烈反对,1955年1月18日,我军首次陆海空协同作战,一举攻克了台湾的门户一江山岛。
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呼吁通过联合国的斡旋“来停止中国沿海的战斗”,想促使联合国介入,把台湾问题从中国一国之内的问题,变为必须经过联合国的国际问题。从国际上把台湾分裂出去。
蒋介石没有接受美国总统的“好意”,不同意把台湾问题纳入联合国管辖。他在答中外记者问时说:“在4000余年的中国历史上,虽间有卖国贼勾结敌寇叛乱之事,但中华民族不久终归于一统。”他还说:“决不放弃收复大陆的神圣责任。大陆和台湾皆为中国领土之一部分,不容割裂。”
毛泽东看到后表示:在维护祖国统一问题上,蒋介石和美国人考虑的不一样。
第三次台海危机发生在1958年。这一年夏天,小股台军频繁骚扰大陆,为了打击蒋介石骚扰大陆的活动,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。
8月23日中午12时,全世界都被金门岛上震耳欲聋的爆炸声震惊。在短短85分钟内,解放军向金门发射了近3万发炮弹。
岛上的蒋介石部队毫无准备,被炸得落花流水。驻守金门的三位副司令全部丧生,正在金门视察的国民党“国防部长”、蒋介石的儿女亲家俞大维差点被炸死,金马防区上将总指挥胡琏和美国军事总顾问被炸伤,官兵伤亡达600多人。
这次炮击,导致国共双方陆海空全面开战,陆军互相炮击,海军、空军直接交战。战斗持续了四十多天,蒋介石以为毛泽东要攻占金门岛,甚至进攻台湾,急忙向美国人求援。
美国不远万里调来第六舰队,气势汹汹扑向台湾海峡。
wm完美真人有趣的是,毛泽东一个命令就让他们暴露出真实面目。他命令前线将士只打蒋舰,不打美舰。
结果,解放军头一轮炮火打过去,护航的美舰不顾国民党死活,立刻逃到金门以南12海里以外。
这令蒋介石恼火不已,却又无可奈何。
偏偏美国人毫无临阵脱逃的羞耻,反而顺势提出《共同防御条约》不包括金门、马祖两岛,逼迫蒋介石放弃金门和马祖。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还在记者会上放出风声:希望大陆能够停火,美国愿意劝说蒋军撤出金、马。
美国此举,表面上是做“和事佬”,背后的真实目的是想藉此在台湾和大陆之间,制造一个“永久停火”的真空地带,从而实现“划峡而治”,分裂中国。
狼子野心,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看得清清楚楚。
蒋介石表示,决不从金门、马祖撤军。他专门接见美联社的记者说“假如杜勒斯先生真的说了那句话”,那也“只是片面的声明”,我“没有任何义务来遵守它”。
三次台海危机,美国妄图分裂中国的阴谋全部流产。
除了这三次明确的表态,蒋氏父子主政台湾的几十年中,始终宣传“根在大陆”的理念,积极推行国语,要求台湾学生对大陆的省份、地形倒背如流,使台湾虽然与大陆隔绝几十年,仍保存着中华文化传统。同时,严打“台独”,使“台独”活动在岛内难以立足。蒋介石还有一句有名的“狠话”:谁搞台独,我搞他脑袋。
相比国民党,海峡另一头的共产党,对于维护“一个中国”,做出了更多的努力和更大的包容。
早在1950年,毛泽东已经考虑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,专门成立了和平解放台湾委员会,主任委员是张治中,秘书长为邵力子,委员中还有章士钊,这三人都是当年国民党的谈判代表。
但当时国共大决战刚结束,两岸对立情绪严重,和平解放台湾委员会的使命很难实行。
其后,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,周恩来总理提出:我们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。这是大陆首次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。
1956年春,中共中央委托章士钊出面,经香港友人转交了致蒋介石的一封信。信中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四种方案:
一、除了外交统一中央外,其他台湾人事安排、军政大权由蒋介石管理;
二、如台湾经济建设资金不足,中央政府可以拨款予以补助;
三、台湾社会改革从缓,待条件成熟,亦尊重蒋介石意见和台湾各界人民代表进行协商;
四、国共双方要保证不做破坏对方之事,以利两党重新合作。
信末,还转达了蒋介石故乡的信息:奉化之墓庐依然,溪口之花草无恙。
蒋介石收到来自北京的信,并未马上表态。但有一个人却坐不住了,他是李宗仁。
李宗仁仔细阅读了周恩来的万隆讲话,于1955年8月在美国发表了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建议。1956年4月28日,李宗仁的政治秘书程思远应邀来北京观光。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接见了程思远。对他说了很重要的一番话:
“我们主张爱国一家,和为贵,团结对外。我们欢迎李宗仁先生和所有在海外的国民党人士都回来看看,保证来去自由。”
这给李宗仁吃了一颗定心丸,最终在程思远五次来京后,李宗仁夫妇于1965年7月20日,飞抵大陆,定居北京。
1956年6月28日,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,把和平解决台湾问题,说得更明白。他说:
现在我代表政府正式表示,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具体步骤和条件,并且希望台湾年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,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,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。
1957年4月16日,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访问北京,中央举行盛大国宴欢迎。席间,周恩来总理谈及“国共两党过去已经合作过两次”,毛泽东当即接着说了一句:“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合作。”
翌日,《人民日报》立即在头版报道毛泽东这句话,还加上了醒目标题:“毛主席说: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。”
如此诚恳、积极的表态,并没有换来应有的回应。相反,1957年10月,国民党在国民党“八全”大会上,还提高了反共调门,提出“反攻复国”的政治纲领。
典型的敬酒不吃吃罚酒,毛主席决定要揍蒋介石一顿,这也是1958年炮轰金门的另一个缘由。
之前说炮击过后,蒋介石拒绝了美国人妄想分裂中国的企图,对此,毛泽东看得更加深远。
按理说,金门近在眼前,随着我海军、空军日趋强大,完全可以攻克。但毛泽东并没有再部署攻克作战。对此,他还给出了解释:
第一,蒋介石要把金门作为“反攻大陆”的桥头堡,势必要在金门驻扎大批部队,一年到头,要从台湾运送大批的物资,这等于给蒋介石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;第二,一旦占领了金门,也就使大陆跟台湾“一刀两断”。隔着海峡,变得鞭长莫及。留个金门在跟前,蒋介石表现不好时,用大炮轰一阵,惩罚他一下。
于是,金门炮战,便成了海峡两岸关系的晴雨表,也成了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:单日打,双日不打,逢年过节放假也不打。打打停停,停停打打,一直到1979年才告结束。
毛主席超凡入圣的军事才能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,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炮战里,发挥得淋漓尽致。
除了发表声明和武力保障,为了早日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,共产党人还做出了更直接的尝试,派代表与台湾沟通。这个代表,名叫曹聚仁。
曹聚仁,是一位记者、作家和学者。革命早期,与鲁迅、周恩来都有交往,后来与蒋经国过从甚密。1954年,曹聚仁来到北京,毛泽东和周恩来接见了他。
1965年,李宗仁归来之后,曹聚仁正式作为和平使者,往返于北京和台湾之间,促进国共密谈。一年之后,国共秘谈由于大陆“文革”开始而终止。
1972年7月23日,曹聚仁病逝于澳门。
1973年,随着尼克松访问中国和台湾被逐出联合国,毛泽东决定重启和谈。这一次,他派出了90岁高龄的章士钊。章士钊一到香港,立即通过各种关系跟台湾方面取得联系。但他毕竟年事已高,一个半月后,即病逝在香港。
之后,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女婿屈武接替章士钊,继续推进和谈工作。
但此时,国共两党的领导人们都老了。
1972年,毛泽东、周恩来、蒋介石先后“病倒”,其中,周恩来年纪最小,比毛泽东小5岁,比蒋介石小11岁。但是三人之中,他病得最重,医生确诊为膀胱癌。
1974年,东海舰队三艘导弹护卫舰直接取道台湾海峡,台湾方面默许通过。
1975年,蒋介石发表了一生中最后一个新年文告。之后,他秘密找来国民党元老陈立夫,让他通过在香港的渠道,向中共方面表示:可以请毛泽东来台湾访问。
毛主席得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。但他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,周总理也重病在身,难以担此大任。于是便找来邓小平,交待:你可以代表我去台湾,两岸可以以此为契机,尽快实现“三通”。
两岸沟通工作出现了重大转机。但就在大家为此积极努力之时,蒋介石于1975年4月5日清明节病逝。
半年多后,1976年1月8日,周恩来总理在北京病逝。
同年9月9日零时10分,中国最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,毛主席波澜壮阔的一生,画上了句号。
两岸和谈再次中断。
但是,海峡两岸的血脉联系永远不会断。2008年12月15号,在几代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,海峡两岸空中直航、海运直航和邮政直通正式全面启动,老一辈革命领袖的期望终于变成了现实。
历史的硝烟终将散去,溪口的花草开得正好。
2025-03-28 21:41:01
俄乌战争最新动态当地时间 2025 年 2 月 23 日凌晨,俄乌局势再度紧张升级。俄罗斯军队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,其规模之大,堪称俄乌开战以来之最。俄罗斯军队发射了至少 267 架伊朗 “小...